2006年6月16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人生六十,第二次起跳
本报记者 蔡亮

  贺元英今年60岁,慈眉善目,说得一口吴哝软语。作为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 “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”的负责人,5年来,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对吸毒人员的帮教工作中去,被吸毒人员亲切地称为“贺妈妈”。

  “三顾茅庐”
  2001年,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在创建“无毒社区”的活动中,在区党委、政府和上级禁毒部门的支持下,筹资创办了一所政府主导、民间自治形式的戒毒帮教俱乐部“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”。已从社区书记岗位退下来的贺元英在得知这一消息后,自告奋勇向街道领导要求接手俱乐部,“看着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误入歧途,我的心像刀割一样痛。我决定要为挽救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。”
  俱乐部的成员都知道,贺妈妈有个“三顾茅庐”的故事。徐荣(化名)从戒毒所出来后,一度丧失了生活信心。贺元英第一次去他家访问时,小徐十分蛮横地把她拒之门外。没过几天,贺元英又敲响了徐荣家的门,可还是吃了闭门羹。直到第三次,徐荣才给贺元英开了门。通过简单的交谈,徐荣发现这位大妈对吸毒人员的心理十分了解,便一下子有了亲近感。当贺元英与他同桌吃饭时,徐荣被彻底打动了。后来,两人成了忘年交,经常一同谈人生、说理想。
  贺元英说:“其实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关心,只是他们非常自卑,所以有抗拒心理。”为了消除戒毒人员的戒心,贺元英千方百计了解每个吸毒人员的家庭情况、个人特长、喜好等,有针对性地与他们交流。遇到抵触情绪强烈的吸毒人员,贺元英就一趟一趟地跑,直到打动对方。
  
  信任是宝
  贺元英之所以能够取得戒毒人员的信任,关键在于她发自内心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,打心眼里关心、尊重他们,而且,信任他们。
  吸毒人员李平(化名)回家后,父亲一度很不信任他,老是怀疑他又复吸。一次,李平的父亲打电话给贺元英,说儿子肯定又复吸了。
  贺元英一面劝老爷子,一面对李平说:“我信任你。相信你没有复吸。要不要做检测,全由你自己决定。”“就冲着你对我的信任,我也要证明给父亲看,我没有复吸。”李平抹着眼泪走进检测室。检测结果表明:他没有复吸。“一定要信任儿子,他最需要你的信任,他是好样的。”在贺元英的劝解下,李平父子俩终于重归于好。
 
  多样帮教 
  贺元英知道,吸毒人员在戒毒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,如果解决不好,很可能成为他们复吸的导火线。因此,她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。
  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,大都面临着就业压力。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,贺元英多次联系宁波市财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点,为戒毒人员争取免费职业培训的机会,帮助他们再就业。红起社区的吸毒人员陈明(化名)就通过培训,在街道和康复俱乐部的帮助下,办起了一家经营部,如今经营状况良好。
  贺元英还把康复俱乐部的教育工作与娱乐活动结合起来,每月安排一次文体活动,帮助戒毒人员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她组织戒毒人员秋游,带他们到桔园摘桔子,还举办钓鱼、棋类比赛,让戒毒人员感受正常而温馨的生活环境,慢慢恢复生活信心。
  为了提高戒毒康复的效果,贺元英与宁波市戒毒研究中心建立协作关系,定期请心理医生为戒毒人员上课;为了工作她学会了尿检技术,每周对戒毒人员进行尿检,监测戒毒效果;同时,她还与公安强制戒毒所建立互动关系,带领脱毒人员与在所戒毒人员进行谈心交流,发展新的戒毒会员。
  5年来,贺元英的康复俱乐部已先后接纳了戒毒会员31人,其中有3人达到3年以上脱毒,3人达到2年以上戒断毒瘾,4人达到1年以上不再吸毒,其余人员入会后基本都不再吸毒。“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”在南门街道营造了浓厚的禁毒氛围,使辖区实现了连续三年无新滋生吸毒人员,被宁波市禁毒办评为创建“无毒社区”活动先进单位。
  面对取得的成绩,贺元英并不满足:“我感觉做得还很不够,因为还有许多吸毒人员需要关心。只要我还能跑得动,我就要把这项工作做下去,让更多的人摆脱毒品这个恶魔的纠缠。”